3.06.2011

果陀: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


移除液晶屏幕,沒有剪接、沒有分鏡、沒有太多的特效跟場景轉換,演員與劇情就是牽動觀眾情緒的關鍵!正因如此,觀賞舞台劇並非只靠視覺與聽覺,而是各種感官以及情感的連結所促成的!果陀2011年的大戲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」就是能讓觀眾感受到舞台劇魅力的一部好劇!

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,這是一部只有兩名主角,探討生命價值的作品,場景也非常簡要!說實話要是沒有涵方的慫恿,大概也不會砸下近兩千元大洋去看這部戲!但還好,我去看了!看完之後沒有推薦那就真的太對不起這部好戲!

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由楊世彭導演翻譯、改編,由金士傑與卜學亮兩名演員演出,長達兩個小時的劇中,卜學亮所飾演的米奇,以旁白、演出交雜呈現,些許幽默風趣、些許驕傲自負、些許盲從茫然,與其說他是主角,我倒認為在舞台上,他就像是觀眾與漸凍人教授莫利(金士傑 )溝通的媒介,透過他的提問與心境轉換,你會看見一個生命在你眼前的凋零,一個生命在你心中的綻放!而金士傑則不得不佩服他驚人演技與舞台魅力,除了開場的短暫片段,他所飾演的莫利教授在同一張躺椅躺了一個多小時,無需化妝技巧,金士傑隨著一次次的轉場、舞台燈光一滅又一明,逐漸僵硬逝去。近乎靜止的軀體卻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!

我想,一部好的作品,必須讓每一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悟,甚至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看了,都有不同的體悟!書也是,劇也是!呈現方式不同,著重焦點不同,但感動是相同的!

「不相愛,即死滅」 「人不能單獨生存,必須相愛,否則--死亡」

買張票看戲吧!讓漸凍的生活跟情緒活絡活絡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